留学政策
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哈工大,校本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双一流[60]、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
学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01计划、九校联盟、英才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
学校始建于1920年,创办名称是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后历经中俄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时期,192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校园面积565.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5.08万平方米;下设22个学院,本科专业121个;拥有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专任教师4120人,在校学生58292人。
中文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外文名 |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简称 | 哈工大(HIT) |
所在地 | 黑龙江哈尔滨 |
创办时间 | 1920年(庚申年) |
办学性质 | 公办大学 |
学校类别 | 理工类 |
学校特色 | 双一流(2017年、2022年) |
985工程(1999年) | |
211工程(1995年) | |
2011计划(2013年) | |
111计划(2006年) | |
全国重点大学(1954年) |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 | |
九校联盟(C9)(2009年) | |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 |
强基计划(2020年) | |
卓越大学联盟 | |
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 | |
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 |
主管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现任领导 | 熊四皓(党委书记)、韩杰才(校长) |
本科专业 | 121个 |
硕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 |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 | |
博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 |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 | |
博士后 | 科研流动站24个 |
国家重点学科 | 一级学科9个 |
二级学科6个、培育学科2个 | |
院系设置 | 22个学院(部) |
校训 |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
校歌 | 《哈工大之歌》 |
校庆日 | 6月7日 |
地址 | 本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
威海校区: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文化西路2号 | |
深圳校区: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 | |
院校代码 | 10213(本部) |
主要奖项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一提三优”工程特别优秀学校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 | |
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
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 | |
知名校友 | 李长春、孙家栋、张春贤、李继耐、王兆国、许达哲、王树国 |
办学历史
艰苦创业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1928年2月4日,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
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6年1月1日,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
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长铁路局领导。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学制5年,一律用俄语上课,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设有土木建筑、电气机械、工程经济、采矿、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26日,任命劳乃宣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仅过一个月,他就托病请假,并报告学部:学校无法上课,只得遣散学生,暂行停办。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黄金时代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中国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中国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中国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该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人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
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1957年,哈工大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
1960年,该校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
十年动乱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再铸辉煌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9年,原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并入哈工大。
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1999年11月,入选“985工程”,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14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在这一天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
200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建设部重点高校,和哈工大同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1年,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立。同年,哈工大威海分校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2007年, 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同年,成为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实施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首批十所高校之一。
201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
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0年,工业信息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威海市人民政府签订三方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协议。同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3年4月,首批入选“2011计划”牵头高校。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4月,市校签署办学协议,共建哈工大(深圳)。5月,教育部批准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筹备举办本科教育;深圳市政府与哈工大签署新的合作办学协议,在与哈工大本部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一学术标准的前提下,在深圳研究生院基础上筹备共建本硕博教育体系完备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蔡元培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辞退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国、外国教师,聘请陈独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学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到校任教。此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知名学者还有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马衡、康心孚等。对有学术造诣、政治上守旧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长。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设立了评议会,将其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评议员由教授选出。后来,又在各学门(系)设立教授会。随后又设立北京大学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导教育独立,认为官僚政客不应干涉教育,“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为此几次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2017年6月,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发起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G7联盟)。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2月,荣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获准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揭牌成立。
2019年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常务理事单位。
2020年1月,入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9月,正式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2月,入选2020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2021年5月,成为“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首批会员单位之一;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11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6月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暨问天书院正式揭牌。
2023年1月12日,参与共同发起成立卓越大学智库联盟。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举行。6月10日,发起成立高校工程教育课程思政联盟。8月10日,黑龙江碳达峰·碳中和高峰论坛暨黑龙江省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启动仪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9月9日,哈工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发展大会在哈工大博物馆举行。11月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集成电路学院揭牌。
2024年,哈工大成立研究生导师发展中心。6月17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揭牌。
学科建设
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哈工大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9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6个。
2013年1月,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2017年12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位列A+档(前2%);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位列A档(2%~5%);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光学工程、软件工程、城乡规划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9个学科位列A-档(5%~10%)。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12个学科位列B档,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位列C档,位于A类学科数占参评学科总数比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六位。
教学建设
英才学院
英才学院为哈工大对拔尖本科学生实施“精英教育”的荣誉学院,其学生来源于学校当年录取的优势专业的高分考生,涵盖机械、电气、信息、材料、土建、航天、力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共计40余个专业,招生规模为工大当年新生录取总数的5%。2021年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质量工程
据2018年5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精品课程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2014年,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
社会评价
领导关怀
2020年6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排名
榜单 | 名次 | 中国内地名次 |
2024QS世界大学排名 | 256 | 10 |
2024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 | 268 | 11 |
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 101-150 | 13 |
2023UsNews世界大学排名 | 196 | 13 |
合作交流
国际交往
据2020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经和45个国家和地区的435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罗格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法国里昂应用科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国立大学、丹麦工业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22所欧盟高校签署了学生、教师互换协议;与澳大利亚G8联盟高校保持着密切学术合作;与日本、韩国高校的学术合作进一步深化。
2011年2月,教育部批准在该校设立“哈工大中俄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基地”。同时,哈工大牵头联合中俄29所精英大学成立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简称“阿斯图”),先后成功举行中俄阿斯图成员院校开放日、中俄阿斯图机器人创新及展示大赛、中俄阿斯图友谊火车计划、阿斯图中俄大学生小卫星青年研习营、阿斯图相聚圣彼得堡、阿斯图冰雪大联欢等活动。2013年,阿斯图总部落户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承载这一项目建设的哈工大青岛科技园正式奠基,签署了《青岛宣言》。据2020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通过阿斯图平台,两国青年参与活动交流累计逾5万人次。
此外,哈工大先后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普渡大学、伊力诺依理工大学、宾州州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成功地申请到了欧盟第七框架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与法国巴黎六大、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英国伦敦学院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等15所欧盟高校签署了学生、教师互换协议。加入了中欧工程大学联盟、中美大学校长论坛,成功举办东北亚学生模拟联合国、第五届研究生CSC奖学金说明会、中澳教学法研讨会、中加联合培养博士生论坛等活动,在科研、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全面展开。
2024年5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发表演讲,并就教育科技合作、文化交流互鉴、青年成长发展等与师生交流互动。
学生交流
学校通过联合培养、交换学生、学生实习、学生联谊(夏令营等)、国家公派研究生(CSC)等形式加大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力度。
据2015年6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以每年150人的速度在递增,2014年达到1881人,其中本科生959人,交换学生、联合培养及短期出访的学生达1030人;2008年至2011年连续四年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学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CSC优秀本科生项目该校获批30个项目,106个名额,全年共派出83人;成立学生国际交流协会(HICA),举办世界文化节、美国周、俄罗斯宣传日、模拟联合国等活动。
科研合作
哈工大设立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基金,用于资助举办国际会议、聘请高水平海外专家、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活动等。出台了“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聘请海外教授兼任哈工大博士生导师”、“聘请外国合约专家”、“首席国际学术顾问计划”等一系列政策。
2014年,该校获批高端外国专家项目7项,“111计划”引智基地数量达到6个。依托“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学校与丁肇中教授团队已达成科研合作协议,签署关于空间粒子物理研究合作备忘录,在大科学工程所涉及到的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参与“2011计划”国际合作部分工作;2015年度申报外专项目76个,提交成果20项,2015年度外专经费同比增长6.98%;2015年至2017年为该校“国际项目建设年”。
来校留学
2014年,共有来自115个国家的2300名长短期留学生在该校就读,其中,学位生1066名,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国别数、学位生数、硕博率达63.8% 。同时,“世界手牵手”中外学生文艺晚会、“留动哈工大”中外学生阳光趣味运动会、“哈工大星”中外优秀学生夏令营等活动已打造成哈工大中外学生活动品牌。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哈工大精神
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
爱国精神;求真务实,
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
团结精神;自强不息,
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哈工大校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的李昌等领导归纳概括而成。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体现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思想。“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受惠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将不断补充其崭新的内涵。
哈工大校歌
《哈工大之歌》由该校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作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作曲。
为了理想, 为了未来, 我们携手在滔滔的松花江畔。 校园菁菁, 书声琅琅, 朴实无华的沃土桃李芬芳。 自豪的哈工大, 我们成长的摇篮, 你就是我们的骄傲, 你就是我们的梦想。 民主和科学是我们的追求, 忠诚和报效是我们的选择。 啊! 朋友, 规格 严格, 激励 自强, 功夫 到家, 播种 希望。 啊! 朋友, 让我们的豪情永不消失, 让我们的青春, 永远闪光。 |
形象标识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两种,中文版校徽由齿轮、学校主楼、建校年“1920”、学校简称“哈工大”和一本展开的书构成,英文版校徽中学校简称为“HIT”。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美丽的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校园环境
校区分布
校本部
校本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校园占地面积409.2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8.96万平方米。
威海校区
该校区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2号,校园占地面积122.2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06万平方米。威海校区设有11个学院、1个教学部,38个本科专业,共享哈工大27个博士点和39个硕士点,单独设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校区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8个、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
深圳校区
该校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深圳大学城,校园占地面积33.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18万平方米。深圳校区设有11个学院、4个研究院,设有理、工、管、经、文、艺、法、交叉等8个学科门类26个一级学科,包括8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4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8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校园建筑
丁香园
在设计校园绿地景观总体规划时,学校进行了校园绿地系统树种调研,丁香成为师生校友选择的树种,因此,在原有丁香分布基础上,设计了系列丁香环线,让校园成为凝结哈工大人共同记忆的“场所”。
主楼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屹立于哈尔滨西大直街南侧,1959年8月28日动工,1965年建成,设计者为国内著名博览建筑专家、哈工大教授邓林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