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政策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公办高校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中大、华科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该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01计划”“111计划”“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中欧工程教育平台成员和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联盟成员。

学校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前身为1952年国家筹办的华中工学院)、同济医科大学(前身为1907年德国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德文医学堂)、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前身为1952年12月创建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设有51个院系,开设117个本科专业;拥有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

中文名 华中科技大学
外文名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 华中大、华科大(HUST)
所在地 武汉市
创办时间 1952年
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 综合类
学校特色 双一流(2017年、2022年)
985工程(2001年)
211工程(1996年)
全国重点大学
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2019年)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2018年)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
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2022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 张广军(党委书记)、尤政(校长)
专职院士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
本科专业 117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4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3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42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7个
二级学科15个
培育学科7个
院系设置 51个院系
校训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校歌 《华中科技大学校歌》
校庆日 10月8日
地址 主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同济医学院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汉口硚口区航空路13号
国际医学中心:湖北省武汉市群英路66号
院校代码 10487
知名校友 周济、蒋向前、贝时璋、沈其震、裘法祖、吴孟超、李娜、汪潮涌、林少宫、张小龙、张定宇

历史沿革

华中科技大学相关简介,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入选985、211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学校前身

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

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武汉大学支援建设华中工学院,武汉大学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195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机电互补,命名为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同时,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同年10月15日,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在武昌举行。

查谦老院长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校长。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

校园

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从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革”初期军宣队指挥长刘崑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

原华中工学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

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

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数达到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生导师111人,博士后流动站7个,硕士学位点76个。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华中科技大学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1995年,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1996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被评为优秀。1996年2月,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97年,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显示,学校在中国大学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与发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两次公布中国高校排行榜,学校均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学校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成为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

2000年2月,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武汉科技职工大学)并入华中理工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前身为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德文医学堂。

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上海,建立德医公会。

同济大学医学院迁武汉后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

1917年4月23日起,改名为同济医工学校,转由华人董事会接办,直属北洋政府教育部领导。

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科和工科。

1927年8月,学校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

1948年8月,医学院细菌研究所登报招收研究生。

1949年6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同济大学。1950年1月27日起,学校划归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主管。

原同济医科大学

1950年2月起,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划归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主管;1950年10月,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武汉中南卫生专科学校、原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的部分师生也相继并入。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后直属国家卫生部领导。

1981年11月,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2000年5月26日,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原直属国家建设部,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898年,湖北工艺学堂创建。

1907年,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1913年,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1922年,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阶段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设专业的高等学校。

1961年,中南给排水设计院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师生并入。

1964年,改为建筑工程部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1971年,与同属建工部的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成立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1978年,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81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和重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97年,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学校。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6日,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湖北省2011计划”。

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5年,学校成立湖北地区首个航空航天学院。

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0月,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第九。

2018年3月,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年7月,学校入选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11月,入选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同月,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1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9月,入选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

2020年3月,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学校附属10家医院共投入3万多名医护人员、近9000张床位,并管理方舱病床近6000张,成为全国投入床位和医护人员最多的高校。9月,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月20日,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学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获批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1年1月,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5月,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7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在武汉同时揭牌成立。7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中科技大学-东软集团智慧校园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公布,华中科技大学入选特色基地(卫生健康)。11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5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歌》正式发布 。8月,被列入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名单。9月,华中科技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10月,发起成立中德医学教育联盟。10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立。

2023年2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霍普克罗夫特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启动。3月,加入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4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揭牌。5月9日,湖北省教育厅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组建的湖北高等教育研究院成立并揭牌。5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在武汉经开区正式开工。5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数字空天技术研究所揭牌。9月12日,牵头成立湖北省航空航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0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10月,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新人文”研究中心。12月20日,牵头成立数字产业与智能计算产教融合共同体、湖北省模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3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百度飞桨AI教育创新中心正式成立。4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成立。5月21日,从华中科技大学高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计算金融本科专业,新增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本科生入校后有四次转专业机会。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设有51个院系,开设117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15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0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

华中科技大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拥有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9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胡锦涛考察华中科技大学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已建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建设有1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5门MOOC课程。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共2831门,占总课程门数的80.31%,总计6237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70.33%。

合作交流

校企地合作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思路,学研产相结合,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设立异地研究院、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开展科技合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国际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四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被列为中欧建交40周年40个典型案例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参加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全体成员大会。华中科技大学参加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系列活动。华中科技大学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华中科技大学加入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华中科技大学加入全国16所工科大学科技联盟。华中科技大学加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

2018年6月11日,腾讯与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智能云存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2018年9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5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1月7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中电海康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1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5月25日,小米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及实验室。

2021年6月10日,华中科技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1年7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与东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1年8月6日,华中科技大学与黑龙江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1年9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与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2021年10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加入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

2021年11月9日,华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约成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院。

社会评价

国内排名

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位列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第15位。

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8名。

2023年3月30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华中科技大学位列2023软科综合性大学排名(主榜)第8名。

国际排名

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华中科技大学入围全球150强。8月,莫斯科国际大学排名世界第237位。

2022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全球第176名。Us News世界大学工科排名第9名。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181名,中国大陆排名第10位。8月,华中科技大学在2021—2022年度中国大学官微百强中排名第七。8月15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华中科技大学跻身前百强。10月1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了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结果,华中科技大学世界排名第176位。11月,软科发布2022中国工科实力百强大学排名,华中科技大学以总分205.7的成绩位列全国第六。

2023年8月15日,“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正式公布,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89位。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占地7000余亩。[1] 学校有主校区、同济校区、网安校区和在建的军山校区。

主校区

主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同济校区

同济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系、生殖健康研究所、口腔医学院以及10所临床学院(附属医院)。

同济校区大门

网安校区

该校区在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网安基地。

网安校区

网安校区

该校区于2022年7月15日正式启动,拟于2024年9月建成,园区首期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校区位于军山新城南侧,东临长江、背靠大军山,临近京珠高速、沪渝高速交汇段,与车谷新地标“春笋”比邻而居。

校园环境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武汉东湖高新区,背靠喻家山,东临喻家湖,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是培育人才和科学研究的理想环境。

主校区环境

同济校区

同济校区环境

网安校区

网安校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