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政策

四川大学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公办高校

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学校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珠峰计划、强基计划、英才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学校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中国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恢复“四川大学”校名。2000年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四川大学。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望江、华西和江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7050亩,校舍建筑面积281.66万平方米;设有37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设131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博士交叉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48个。有教学科研岗共6789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7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3.1万余人。

中文名 四川大学
外文名 Sichuan University
简称 川大、SCU
所在地 四川省成都市
创办时间 1896年
办学性质 公办高校
学校类别 综合类
学校特色 双一流(2017年、2022年)
985工程(2001年)
211工程(1997年)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2018年)
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 甘霖(党委书记)、汪劲松(校长)
本科专业 131个
硕士点 硕士学位授权点361个(截至2023年11月)
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截至2023年11月)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截至2023年11月)
交叉学位授权点2个(截至2023年11月)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48个(截至2023年11月)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5个(截至2023年11月)
二级学科46个(含一级学科覆盖,截至2023年11月)
院系设置 37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截至2023年11月)
校训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校歌 《四川大学校歌》
校庆日 9月29日
地址 望江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华西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7号
江安校区: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二段
院校代码 10610
主要奖项 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2022年)
“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20年)
知名校友 朱德、巴金、杨尚昆、郭沫若

历史沿革

追根溯源

四川中西学堂

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晚清洋务运动的改良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指导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作方针,掀起了近、现代化的浪潮。在文化教育方面,则以办新式学堂,兴学育才为标志。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分课华文、西文、算学”,成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结合点。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正式开学。

四川中西学堂筹办奏折及光绪皇帝的御批

四川中西学堂初设英、法文科,以学习英、法语言文字为主。1897年,四川洋务总局行文确认增设算学科(算学馆),这里的“算学”是数、理、化,也即理科的通称。四川中西学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学”的教学制度,对学生按科类、分程度编班定级。此外,还根据生员入学时的程度,分为“学长”“学生”“附学”三个层次。“学长”程度最高,为“资性颖悟,易于造就”的有举人以上的功名的人士。

四川中西学堂外景

锦江书院

锦江书院是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为四川大学主要历史源头之一。

尊经书院

1874年,尊经书院在张之洞亲自筹划在成都南门石犀寺附近(今成都市青羊区文庙前街)开始修建,并于1875年春学舍建成并招生开学。当时为指导学生学习,张之洞专门编写了《輏轩语》《书目答问》两本书。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02年,中西学堂奉旨与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创建的尊经书院合并四川通省大学堂。

1902年底,更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03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的锦江书院并入。

1911年后,又改名为四川高等学校,至1916年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是中国国内亲到中国国外聘请外籍教师最早的学校之一,还被授权主管四川省的留学生事务。

五大专门学堂

四川地区在1906-1910年间,举办了四川法政学堂、四川藏文学堂、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四川工业学堂、四川存古学堂等五大专门学堂。这些学堂到1927年都分别演变为公立四川大学的法政学院、外国文学院、农科学院、工科学院、中国文学院,最后成为国立四川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原四川大学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发了《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称“壬子学制”。辛亥革命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改名为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和四川高等师范学校。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16年,组建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

1927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师范部分改办形成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校址仍在皇城国立成都高师原址。这是当时在西南的一所综合性师范大学,是中国西部地区中等师范和普通中学师资供应的主要基地。

国立成都大学

1922年学制改革后,1926年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为国立成都大学,师范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国立成都大学始设文、理、法三科。

1930年,改科为院,加上新设立的法律系共有11个系,设有本科及专科(艺术、体育)生,1927年预科生停招。

1931年,与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组建为国立四川大学。

三校并存

公立四川大学

1927年,四川公立国学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四川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提请改为单科大学,于同年8月合并组成公立四川大学,与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国立四川大学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三水汇流”是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四川大学国立化和近代化的进一步启动。原五所专门学校合并组建公立四川大学后,分别改称为公立四川大学中文学院、外文学院、法政学院、工科学院和农科学院,下设19个系。

原国立四川大学校门

抗战和战后的国立四川大学

八年抗日战争中,许多著名教授学者云集四川,受聘到校任教。大后方的国立四川大学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被誉为当时的“国立十大学府”之一。

1949年,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中文、历史、英文、法律、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教育等25个系,2个专修科,共有教职工1038人,其中专任教授167人,副教授53人,讲师79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立四川大学改名为四川大学,当时拥有六大学院:文、理、法、工、农、师范,共几十个学科。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四川大学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文理科综合大学,归教育部直属。

1960年,四川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全国13所全国重点文理综合性大学之一。

1967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学校停止招生。1978年四川大学恢复招生。

原成都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工学院档案

1944年,四川大学提出“增设实科”的计划和申请,报经教育部批准后,在理学院内增设了土木水利工程系和航空工程系。

1945年3月,增设机械电机工程系,并决定设理工学院。

1947年夏,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大学的理工学院即分设为理学院和工学院。

1948年,报经教育部批准:增设了化学工程系,机械电机工程系分设为机械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

1952年,四川大学的文、理、法、师学院的建制撤消,保留了工、农学院的建制。根据中央批准的西南地区高等学校工学院局部调整方案规定:川大工学院的土木水利系划分为土木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川北大学的水利系及化工系调人川大工学院的水利系及化工系;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水利科和土木科的水利组调人川大工学院水利系;川大工学院的化工系调整到新建的四川化工学院;川大工学院的航空系调整到北京航空学院。

四川化工学院

1952年,川南工业专科学校及川南人民行署原址设立化学工业性质的一所高等院校,定名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院本部设在城内的原川南行署内,一年级及预备班设在城外的瓦窑坝原川南工专内。1953年8月,西昌技专的化工科调入。

成都工学院

1953年7月,高教部召开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决定于1954年暑期合并四川大学工学院和四川化工学院,建立四川工学院。

1954年8月27日,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新建的成都工学院举行了建校典礼,由许琦之院长宣布成都工学院正式成立。成都工学院成立时,除独立前已有的机械、电机、土木、水利四个系的5个本科专业外,在河川结构及水电站水工建筑专业内分设了水能利用和水工结构两个专门化,还设有1个水利技术建筑专修科,在校学生共1273人。

1955年,成都工学院与四川化工学院合并,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

197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工学院改为成都科技大学,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中国科学院为主。同年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重点院校录取新生,18个专业、7个师资班共招收本科学生1098人。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题)

原华西医科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成立,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一所由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五个差会联合创办的基督教会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实行学舍制,按照参加大学组织的差会划分区域,学校则集中精力进行规划建设、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科研的后勤。华西协合大学的管理体制,按照协合的原则,仿英国牛津大学体制,由董事会、理事会、校长行政会(内阁)构成。华西协合大学开办时,由参加联合办学的各教会分别建造和管理一组学舍,并共同担负大学行政一定经费。

原华西协和大学校门

1914年,增设医科,次年添设宗教科,1917年复增牙科,综合前述文、理、教育科共为六科,成为一所以医、牙为主,文理并重的综合大学。

1927年,学校向四川省教育厅申请立案。

1933年,正式获教育部核准立案。其间,学校华大进行了重大改组,校名改为“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取消宗教科,合并其余各科为文、理、医学三个学院。到1949年,学校设有文、理、医、牙四个学院。

1951年,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前身是由英、美、加三国基督教会于1910年联合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设有文、理、医、牙四个学院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接办这所大学,定名“华西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性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学校由综合性大学变成新型的多专业的医药院校——四川医学院。学校设有医学、口腔医学、卫生学、药学等专业。

华西医科大学

1985年10月,经卫生部批准,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校内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法医学院、护理学院等8个学院,外语系、妇幼卫生学系2个学系及人文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图书馆、档案馆、视听教育中心、电子计算机应用与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1家制药厂。

四川联合大学

1994年3月1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组建为四川联合大学,由国家教委、四川省、成都市共建,开中国高等学校强强合并的先河。

1996年4月18-19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先期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

新四川大学

1998年12月,四川联合大学恢复“四川大学”校名。李岚清指出:“四川大学是中国高教改革最早的大学,为高校改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

2000年9月,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四川联合大学学科涵盖文、理、工、经、管、法等类学科的主要领域。

2002年,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

2004年5月24日,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东门

2006年,四川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首批立项名单。

2013年11月,四川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协同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了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

2016年9月28日,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揭牌成立,由原国务委员戴秉国校友担任名誉院长。9月29日,在校庆120年之际,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正式启动。

2017年1月,四川大学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月,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2018年3月,四川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四川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同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2月,四川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20年5月,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成立;7月2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同年9月27日,牵头成立健康扶贫联盟。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10月31日,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揭牌成立。

2021年1月14日,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项目正式落户眉山岷东新区;9月27日下午,“刘进教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展基金”捐赠仪式在四川大学举行。11月29日,四川大学明远学园——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四川大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同年9月,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选址确定。

2023年2月20日,由西南大学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与希腊雅典大学、佩特雷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和克里特大学共同合作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4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建的“四川大学郭沫若研究基地”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举行揭牌仪式。4月8日,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6月2日,笔者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获悉,经中国工程院专家组现场考察后确认,由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与该集团联合开展的,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在福建省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获得成功。10月24日,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的四川大学华西高新医院开工建设。

2024年1月8日,四川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揭牌。4月10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了第14版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位列全球第12位,中国内地第一。刷新了中国内地口腔医学在QS学科排行榜上的历史最佳排名。7月10日,四川大学决定,拟申报新专业:生物质技术与工程,拟预备案专业:中国古典学、智能信息工程、智能建造、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拟撤销专业: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应用物理学、核物理、生物技术、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保密管理、工业设计、网络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工程造价、风景园林、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纺织工程、冶金工程、安全工程、信息安全。7月10日,四川大学教务处公示2024年度专业调整情况。2024年度拟新增本科专业1个,预备案专业5个,拟撤销专业31个,拟撤销的专业中包含广播电视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设有37个学科型学院(系)及海外教育学院等学院,[16] 开设131个本科专业,[20] 学科专业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艺等12个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教学科研岗共6789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9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8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22人(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负责人82人(8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71人(84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博士交叉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48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2003年以来,学校获批立项2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28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独立或牵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主编或副主编14种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

学生成绩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共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7项,金奖数位居全国第四,近三年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得特等奖和金奖11项。

四川大学江安图书馆

合作交流

校企地合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与国内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个地市和1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了300多个校地企合作平台。学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

国际合作

学校不断深化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2+2”“3+1”“3+1+1”等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26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相关机构建立了四川大学九寨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四川大学—意大利国家研究会国际多功能聚合物和生物材料合作研究中心、川大—牛津华西消化道肿瘤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中俄数学中心—成都基地等近20个国际高端科研合作平台,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了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校区情况

望江校区

该校区位于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该校区主要有经济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视觉合成图形图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筑与环境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体育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哲学系/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全体研究生等。望江校区是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的所在地,占地3000多亩,主要为四川大学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博士生同学学习的地方,是四川大学的“总部”。

望江校区知文楼

华西校区

该校区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17号,主要有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药学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前沿科学中心全体研究生等。

华西校区

江安校区

江安校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川大路,该校区主要有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全体研究生。

江安校区图书馆

校园环境

北校门

四川大学北校门,民间昵称“红门”,呈中式建筑“品”字型结构,四根方型红色立柱高高耸立,托起左中右三处屋檐,在立柱的下方由八块造型相同的祥云图案的基石固定整个建筑,上方青色屋檐下装饰着彩绘,檐牙高扬,雕梁画栋。在建筑的正中央镌刻着四个金字大字——四川大学,该校名是1985年邓小平同志为四川大学亲笔题写的校名。

四川大学北校门

江姐纪念馆

江姐纪念馆位于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东大门进门右侧,是中国首家江姐纪念馆,也是西南高校首家烈士主题纪念馆,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段禹农设计。纪念馆名称由书法家马识途先生题写。江姐原名江竹筠,于1944年—1946年在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就读,是为新中国诞生献出宝贵生命的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2020年12月,纪念馆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姐纪念馆

华西钟楼

华西钟楼又名钟塔,原名柯里斯纪年楼,位于华西校区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设始建于1925年,由美国纽约柯里斯外科医生所捐建,为成都标志性著名建筑物之一。钟楼为两层砖石塔式建筑,高24米,平面呈正方形,长宽9米,占地面积81平方米。底层为单檐歇山式,二层为四方攒尖顶,上部嵌有西式巨钟,底层用青砖砌成南北走向的拱形通道,楼体为青石青砖、青瓦、红色墙体。

华西钟楼

明德楼

明德楼于1954年基本完成,标志着当时成都工学院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开端。它最初为成都工学院第一教学楼,后被改用为四川大学行政楼,于2013年初被正式命名为“明德楼”,取意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川大明德楼是四川最具有中西文化合璧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浓烈的传统复兴式建筑色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高校建筑之精品,已被建筑史学界收入重要专著。

明德楼